教师资格
网站导航
手机APP

手机Web端浏览
1、直接输入 wap.zgjsks.com
2、扫描二维码访问
网站导航
手机APP
手机Web端浏览
1、直接输入 wap.zgjsks.com
2、扫描二维码访问
您现在的位置:中公教师网 >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 > 教育综合知识与能力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来源:中公教师网 时间:2020-12-16 20:22:43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需要理解记忆的心理学知识点,往往使同学们愁眉紧锁。其中的印象形成效应,就是在试卷中常常与我们“相见”的重要知识点之一,本文就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同学们明确区分,轻松备考。
一、印象形成的概念
一般来说,印象就是我们对他人的特征,如能力、性格、品质的总体看法和评价。是指对人和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效应
(一)社会刻板印象
又称社会刻板效应。指的是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例如:说到“独生子女”大家会想到“依赖性强、娇生惯养、任性自私”等特征,但并不是每一个独生子女都具备这些特征,这是把独生子女的群体特征归属到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身上,无视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二)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征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例如:常言道“一好百好,爱屋及乌”及“一白遮百丑”,还有当代青少年“追星”的现象,都是较为常见的此种心理效应。
(三)首因效应
又称首次效应、最初效应。指的是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此种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例如:参加面试时,要求面试者着装正式、举止文明,其实就是利用了面试官的第一印象。
(四)近因效应
又称最近效应。指的是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这种偏差的产生,客观上是由于最近获得的信息刺激强,给人留下的印象清晰,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
(五)投射效应
指的是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以己度人”、“将心比心”,认为自己的言行和需要,别人也一定会有类似的言行和需要。例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及“疑邻盗斧”都是投射效应的典型例子。
三、随堂小测
“数学成绩好的同学,物理成绩都不错”,这句话体现了社会心理中的( )。
A.社会刻板效应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答案】A。解析: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题干中,强调的是一类学生,认为数学成绩好的这类学生,物理学的一定很好,将群体的特征加以概况,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属于社会刻板效应。故此题选A。
相关推荐:
中公讲师解析
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qgjszgks)
回复“白皮书”领取【教资笔试白皮书】
回复“0121”获取【教资模拟卷+掌上宝300题】
回复“3021”查看【中学学段主观题必背60题试题及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