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网站导航
手机APP

手机Web端浏览
1、直接输入 wap.zgjsks.com
2、扫描二维码访问
网站导航
手机APP
手机Web端浏览
1、直接输入 wap.zgjsks.com
2、扫描二维码访问
您现在的位置是:中公教师网 >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 >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 考试政策 >
来源:中公教师资格考试网作者:王晓倩 时间:2022-06-20 13:49:17
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名人名言歌颂了我们亲爱的老师。如今,当初的一个个稚嫩的学生在逐渐长大,而他们的理想也从歌颂老师转变为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属于全国统一考试,而教师资格证可以全国通用,取得了证书后任何地方都承认该证书的效力。所以鼓励大家尽早取得教师资格证,为自己的人生提前找好方向。
一、笔试怎么样?
教师资格证总共考查两个或者三个科目,若幼儿教师或者小学教师则只需要考查两门课程即可,而中学教师就需要多考查一门专业学科知识与能力,相对而言难度较大一些。
以报考人数比较多的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为例:
这一块为小学教师资格证考查的第二门科目,该部分内容难度较大,专业知识较多,主要涉及的是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教育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等。(其中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新课改也被称为小三门)
二、考什么?让我们举例看看
心理学家们研究日常生活,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心理现象,例如下面这几个: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过程的心理学家,他的著作《儿童的道德判断》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里程碑。
皮亚杰在道德认知上专注于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因此,他多以与儿童谈话的方式进行研究。尤其是使用对偶故事法,例如:
A.一个小男孩约翰,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外出,想吃厨柜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皮亚杰通过询问儿童对于这两个故事的判断以及判断依据与原因,来总结孩子各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特点。
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而且大致是在10岁左右有一个过渡的时期。
在他律阶段,儿童常常以事物的结果来判断对错,并认为应该给予抵罪的惩罚。例如上述两个故事中,在询问年龄较小的儿童时都会得到:“约翰与亨利都犯错了!”约翰打碎了15只杯子,亨利只打碎了一个杯子,所以约翰错的更严重。”“约翰错的更多。”这些答案,因此从这些答案中可以明确看出“结果”是他律阶段儿童判断事物的重要标准。那么,什么叫“抵罪的惩罚”呢?“抵罪”即抵消罪过。由于孩子们以结果来判断对错,因此对于孩子而言,惩罚是因为做错事而受到的,惩罚的存在是为了抵消罪过。例如,约翰和亨利打碎了杯子,因此他们要为打碎杯子这个结果而被打,“打”的行为是由于抵消“杯子碎了”的结果而出现的,称之为“抵罪的惩罚”。并且因为结果的大小,所受的惩罚也不一样,约翰打碎杯子多,惩罚也多;亨利则反之。
而发展到自律阶段的儿童,不再以结果判断对错,而是以动机判断对错,并且不再承认抵罪的惩罚,而认同“有回报”的惩罚。例如上述两个故事中,若让大一些的孩子进行判断,他们就能够明显看出约翰没错,亨利有错。这是因为约翰尽管打碎15个杯子,但是是不小心、不知情的情况下打碎的,是无意的,动机良好;但亨利却是因为偷吃而打碎杯子,因此即使只有一个杯子,但动机不良、出发点不正确。因此孩子们可以根据两人动机得出与前一个阶段截然不同的回答。其次,正是因为判断依据变化了,结果变化了,孩子们对于“不小心打碎杯子的约翰也受到惩罚”而感到不公平,这说明不再认同“抵罪的惩罚”。孩子们倾向于认为,无意的约翰动机良好,没有犯错,不应受到惩罚,且惩罚本身无法改变约翰的行为;而偷吃的亨利动机不对,犯错了,应该受到惩罚,且惩罚会改变亨利的偷吃行为,让他以后不再犯错。这就叫做“有回报的惩罚”。
相关推荐:
搜索
微信:中公教师考试
中公教师官方微信
微信:中公教师资格考试
共享信息全面备考
中公教师题库
随时随在线做题
视频号:中公教师考试+
碎片时间也能学习
本栏目为您提供教师资格考试考情分析_中公教师网 ,更多教师资格考试考情分析_中公教师网相关内容,请关注中公教师考试网